浅谈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的基石与实际价值—智慧排水之乱弹(154)

赵冬泉
2025-07-02

  小编按:小编从事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相关工作已经20余年,有些时候翻起近20年前的相关PPT,发现当时提及的排水管网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故而抛砖引玉,不增加任何花里胡哨的图片,用纯文字的方式来表达个人对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的认知,里面有很多观点仅是个人的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近些年来,IT领域新词频出,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概念充斥在各个领域,各种眼花缭乱、花里胡哨、不明觉厉的PPT满天飞。不可否认的说,在不少行业和领域IT技术的充分利用确实实现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效率,改变了行业的模式,特别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但是回归到排水管网管理这样一个传统的行业,数字化或智慧化带来的价值经常被人质疑或诟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行业从业者应该深入分析剖析内部的原因,而不是隔靴搔痒,靠PPT包装和概念化套用是无法实现排水管网的数字化转型的。

   为什么排水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实际的价值体现不足呢?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底层逻辑,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的底层基石是数据,其次是模型,最后是场景;绝不仅是好看的界面和炫酷的PPT。不管是静态数据还是动态数据,如果我们获得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那后面的分析和应用的可靠性和现实性可想而知;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所谓先进的模型和大屏管理系统,无异于是空中楼阁,无法产生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上面提的模型是一个广义的模型,指对排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规则及方法,不限于机理模型或数理模型;对于排水管网这样一个分布式范围广、边界开放、过程和状态传导具有显著的上下游滞后特征、存在大量分布式独立参数的复杂系统,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决策和数字化管理?其实是缺少可靠动态的“发动机”的,即缺少一套行之有效、动态反馈的分析技术方法,能及时处理大量的排水相关数据,并为下一步的场景应用提供决策依据。而场景应用层面是数字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它的可靠性是建立在数据和模型的基础之上;同时,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场景是迭代改进出来的,绝不是靠几个简单的界面化就可立马实现,也不是靠简单的工单流转就能做好,这里面甚至涉及行业管理组织方式和业务工作流的优化和调整。我们今天看到的互联网购物、快递、电子支付、外卖、手机叫车等电子化生活方式,其实在本质上都改变了相关行业的运行规律,真正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管理和流程流转,所以才能大幅提高行业。效率,用信息化的模式支撑不同行业的真正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信息化在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个人觉得要真正做好排水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得脚踏实地、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另外也要仰望星空、从给排水管理带来实际价值出发去构建相应的应用场景。以下有几点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1、坚定不移地持续做好排水管网的数据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对于排水管网这样一个复杂的设施系统,如果想真正做好数字化的管理,那首先必须建立好设施的数据库,保障排水管网数据的拓扑关系和主要信息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要做好排水管网静态数据的管理和动态更新,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我们在管理中始终没有真正去使用这些数据,而仅是靠周期性普查或一套信息化系统去做数据存储和简单展示,那么我们始终不可能有一套真正能反映现实排水管网情况的完备数据库,那后面的数字化管理就无从谈起,只能靠拍脑袋或经验决策。《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 51187-2016)发布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真正能按照标准中要求的31张表做好数据更新的又有多少地区?所以踏踏实实的做好排水管网基础数据库的持续更新和迭代,让数据可用、能用、经常用,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 说完静态数据就是动态数据。众所周知,清环专注于做排水管网在线监测技术。就我们相关的工作体会,开展排水管网在线监测工作的要点如下:首先,监测需求是清晰明确的,要基于当前工作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点位的合理布设,形成统一的监测方案,另外点位布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管理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其次,一定要选择专业适用的监测设备,在很多项目中存在仅为了信息化而安装设备的现象,仅根据价格选便宜的设备,安装的设备并不能适应排水管网的复杂工况,并不能采集有效的数据,这样安装的监测设备其实更是数据灾难,不能真正发挥数据价值,因为采集的大量数据都是无效的垃圾数据。另外,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可以选择性的采用固定监测、临时监测、轮换监测和瞬时监测等多种不同的监测方式,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监测设备的使用价值,获得我们所需的连续监测数据,降低监测数据的获取成本。最后,就是要做好排水管网监测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清环在一些长期服务的客户,通过正常持续的运行维护工作,可以让设备持续稳定工作5年以上,长期持续的采集管理所需的在线监测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排水监测的价值,提高监测性价比。


   2、从数据驱动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排水管网分析方法及模型的研究 对于排水管网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研究,如果查阅相关论文还是会查到很多文献,但是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实用性不足、普适性不够、无法业务化运行、对排水管理的实际需求支撑不足。我觉得要改善这一情况,需要研究者和业主双方的共同努力。做方法研究必须基于排水管网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业务,而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只是满足宏大叙事的需求,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需要基于排水管网的特点,梳理相应的数据规则和具体的分析方法,并尽可能把方法标准化、规范化、而不是只是对个例有效,这都是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发动机”的重要基础器件,只有我们积累更多有效的“零部件”,才可能组装出这台复杂的“发动机”。而作为最终用户业主,也要秉承实事求是和科学客观的态度,就目前技术真实能应用的范畴开展具体的应用尝试,把相关方法与排水管网的实际工作做密切的结合,配合研究者做迭代改进,在此过程中也会进一步明确排水数字化管理的场景,从而进一步明确提出对于排水管网分析方法及模型的具体需求,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模型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套用一个机理模型或者大数据概念,就能实现排水管网的自动化、现代化的管理。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反向对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家共同客观、科学的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而不是绕开这些现实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只有夯实数据基础,同时研究出一套真正实用化和好用有效的分析方法体系,才能把复杂排水管网分析明白,为下一步的场景应用提供足够的数据及科技支撑。


   3、务实推进排水数字化管理的场景开发及持续应用 场景化应用这个词其实应用的非常广泛,但是在排水管理中,目前可能更多的局限于大屏幕展示和工单的流转。简而言之就是好做的和容易做的都实现了,但是难做的和真正有价值的却被束之高阁、或仅在PPT上展示。这种信息化的思路,对于业主而言,确实无法直接产生更高、更有效、更不可或缺的信息化价值,从而导致业主会反向怀疑“信息化到底有什么用?”。 可以从安全和效率的两个角度出发,基于排水管网的各种具体管理和分析诊断需求,梳理具有高价值和一定普适性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分析方法模型,以务实的态度去开展场景的应用测试和持续改进。这个过程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场景开发应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导致一些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变化和调整,其实也是排水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步骤所在。


  4、避免概念化和虚假承诺制约排水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在大众应用领域,其实概念化和虚假承诺会快速的被纠偏,比如过去很热的智能驾驶,在发生事故之后也会迅速降温,让行业冷静下来踏踏实实的发展技术。但是在一个细分的排水行业,这种概念化和虚假PPT的现象却很难被快速及时制止,甚至感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为吹牛比实际做事容易太多了。


  宏大叙事、大需求大应用、未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其实只是我们要实现的远期目标。如果我们能低头看路,可能会发现这个目标还缺少很多的基础,在当前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大家只陶醉于概念化的包装和宣传,没有人真正的去做具体的技术深度开发和应用。那么所谓的宏大目标只会是个幻想,现在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在未来也是无法实现的。要让先进的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的汇集和形成,要让先进的管理想法有足够多的技术支点来支撑,要让管理的模式来自于实际运行的业务系统而不是PPT,所以只有行业从业者能共同夯实基础,实事求是地分阶段推进排水管网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让技术不断的迭代更新,最后真正造福于排水行业。


  其实我想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持续发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咱们从业者都持续躺平或低端内卷,那行业也不会进步。要实现排水管网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我们从业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把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相关的数据、模型和场景逐一打造,持续迭代,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不断进步,从而真正发挥信息化对排水管理的价值。在排水数字化管理中,其实涉及非常多的具体技术,我强烈建议各个技术单位应该聚焦擅长技术点的“专精特新”的发展,使每一个细节点都能不断迭代进步,相互之间应该更多的做技术加法和互补,而不是抄袭表面和概念集成,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搬好自己的一块砖,那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的长城才能铸成。 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排水管网的管理能逐步实现数据驱动,实现“感知-分析-决策-行动-反馈”的真正闭环逻辑,实现排水管网管理的“智能驾驶”,从而大幅提高排水管理的安全保障能力及整体运行效率。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认知,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